夜里十点,小宝的额头烫得吓人,体温枪显示38度5。我抱着哭闹不止的孩子,急得团团转。丈夫张伟还在加班,电话打过去无人接听。慌乱中,我下意识拨通了婆婆的电话。
“妈,小宝发烧了,您能不能……”
“哎呀,我这边正跟你王阿姨视频呢,走不开。孩子生病,你当妈的多费心。”电话那头,婆婆的声音冷淡又疏远,没等我说完就挂了线。
我的心一沉,像被泼了一盆冰水。无奈之下,我只能打给住在城另一头的我妈。不到半小时,我妈就急匆匆地赶来了,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。
看着我妈熟练地给小宝做物理降温,我的鼻子一阵发酸。这一切,都因为小宝随了我姓“李”。就为这个,婆婆撂下狠话:“外姓的孩子,不是我张家人,我不带。”
自从我妈接手带小宝后,我们这个家,就像被一道无形的墙分成了两半。
我妈是全心全意地付出。每天清早,她准时赶到我家,打扫、做饭、带孩子,把小宝养得白白胖胖。她总是乐呵呵地说:“带自己的外孙,我高兴!”可我知道,她腰不好,常常累得直不起腰。我心里充满了感激,但更多的是对婆婆的怨气。
展开剩余77%丈夫张伟不是没努力过。那个周末,他特意买了好多水果,抱着小宝去婆婆家,想缓和关系。结果,婆婆连门都没让进,隔着门说:“伟啊,你进来坐。孩子就别抱进来了,看着闹心。”张伟回来后,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闷头抽了好久的烟。我问他婆婆说了什么,他张了张嘴,最后只化成一声叹息:“她说……小宝是李家的孩子。”
“李家的孩子?”我的火“噌”地就上来了,“孩子身上流着的不是你们张家的血吗?你妈怎么就这么固执!”
“那是我妈!你让我怎么办?”张伟也提高了嗓门。
这是我们第一次因为这件事激烈争吵。往日里的温情,被现实的矛盾撕开了一道口子。
最让我心寒的是那次过年。一家人围坐在婆婆家吃饭,她给大宝(随张姓)封了个厚厚的红包,还买了一套崭新的奥特曼衣服。轮到小宝,她只是摸了摸头,递过一个普通的小苹果。那一刻,小宝懵懂的眼神和我妈尴尬的笑容,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。饭没吃完,我就借口孩子困了,提前离开了。车开出去很远,我还能从后视镜里看到我妈偷偷抹眼泪的样子。
矛盾的彻底爆发,在一个平静的下午。
我妈正抱着小宝,指着识字卡片耐心地教:“宝儿看,这是‘李’,木子李,是咱们的姓哦。”
不知什么时候,婆婆竟然来了,站在门口,冷眼看着这一切。
“哼,教得可真用心啊。”婆婆阴阳怪气地走进来,“这是生怕孩子忘了自己姓啥,以后不认我们老张家了是吧?”
我妈的脸色瞬间变了,她一向温和,但这次却挺直了腰板:“亲家母,你这话什么意思?孩子不管姓什么,都是伟子和晓琳的孩子,都是你的亲孙子!你不愿意带,我来带,我出钱出力,怎么还落下不是了?”
“谁是你亲家母?孙子?我孙子姓张!这个姓李的,跟我们家没关系!你在这忙前忙后的,不就是想让你闺女当家,把这孩子彻底划拉到你李家去吗?”婆婆的话像刀子一样,句句见血。
我积压了太久的委屈和愤怒,在这一刻再也忍不住了。我冲上前,把小宝从我妈怀里接过来,对着婆婆吼道:“妈!您太过分了!我妈辛辛苦苦帮我们,您不感激就算了,还这么说她!在您眼里,是不是只有那个姓才最重要?既然您不认小宝是家人,那以后也别认我这个儿媳了!这个家,不欢迎您!”
我浑身发抖,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。婆婆被我的反应惊呆了,指着我说不出话。正在这时,张伟下班回来,一进门就感受到这剑拔弩张的气氛。他看着痛哭的我,又看看气得脸色发青的母亲,僵在原地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
婆婆狠狠地瞪了我们一眼,摔门而去。
之后的一个星期,家里死气沉沉。我和张伟几乎不说话,我妈也小心翼翼,生怕再触动我敏感的神经。
就在我以为这个家就要散了的时候,门铃响了。门外站着的,竟然是婆婆。她手里拎着一个崭新的玩具挖掘机,眼神躲闪,显得有些局促。
我沉默着让她进来。
她走到婴儿床边,看着熟睡的小宝,看了很久。然后,她转过身,眼眶红了。
“昨天……隔壁你王阿姨骂了我一顿。”婆婆的声音有些哽咽,“她说我老糊涂了,现在什么年代了,孩子健康快乐比啥都强。说我有福不会享,非要把儿子媳妇往外推……”
她把手里的玩具轻轻放在小宝枕头边,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:“不管姓啥……都是我们老张家的血脉。是奶奶……糊涂了。”
听到这话,我的眼泪又一次决堤。但这一次,不再是委屈和愤怒。张伟不知何时站到了我身边,紧紧握住了我的手。
我知道,那道坚冰一样的隔阂,不会因为一句话就完全消失。但至少,坚冰已经裂开了一道缝,透进了一丝温暖的阳光。亲情,终究比一个姓氏,要重得多。
发布于:河北省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