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名扬四海的晋剧女神:马玉楼的传奇之路**
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山西省的文化氛围愈发活跃,各类文艺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。为了推动文化交流,山西省多次组织晋剧演出团外出,而每次都从各大晋剧团抽调精英,组成一支强有力的演出队伍,其中不乏丁果仙、牛桂英、郭凤英和冀美莲等知名艺术家。
1952年10月,马玉楼和其他精英演员被调到北京,参加了首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;1953年更是远赴朝鲜,为慰问归国的志愿军举行演出。演出之后,马玉楼并未停下脚步,继续深入全国各地,如天津、大同、张家口等地,开展慰问活动。1955年,剧团的足迹又踏上了长春电影制片厂,为电影《打金枝》进行拍摄,之后又一次赴朝慰问演出……
然而,当这些老一辈艺术家忙碌于外地演出时,剧团内的年轻一代开始承担起了更多责任。马玉楼与筱桂琴、方月英、薛小凤等人开始在晋剧舞台上崭露头角,他们共同演出了《打金枝》《蝴蝶杯》《金沙滩》等一系列经典剧目。特别是马玉楼,她在台上如鱼得水,场场主角、演出剧目几乎都由她主导,这使得她的演技不断打磨进步。
1953年,随着抗美援朝的战斗逐渐结束,新新剧团也积极参与慰问演出,为归国的志愿军送上精神慰藉。马玉楼与其他演员的表现堪称敬业,她们白天演出,晚上依然坚持排练新剧《除三害》。该剧从京剧移植过来,剧中不仅在唱腔和动作上进行大胆的创新,还特别注重戏剧的人民性,因此备受群众喜爱。
展开剩余68%在1956年,马玉楼随新新剧团将《生死牌》移植成晋剧,在《黄伯贤》等角色上投入了极大的心血。这一剧目初演时,完全没有先例可循,演员们在创作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,特别是歌曲和音乐的创作上更是费尽心力。首席琴师田九云为剧中的悲伤情绪创作了新曲《黄环悲》,这首曲子一经使用,获得了全剧团的高度评价。该剧一经上演,便引起了轰动,场场爆满,观众送来的表扬信堆积如山。剧团的资金也因此变得充裕,马玉楼的名字更加响亮。
不过,她的名声不仅仅局限于剧院的舞台。马玉楼多次随剧团巡演,足迹遍布山西、北京、天津、石家庄等地,甚至为部队官兵、学校师生、工厂工人带去了精彩的表演。她的演技也在一次次的演出中逐渐得到锤炼,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舞台人物。
在太原,除了新建的和平剧院,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剧院,如柳巷二院的鸣盛楼、开化寺三院的新化戏园等地。在这些剧院中,马玉楼不仅和老前辈们同台演出,还从他们身上汲取了许多表演技巧和人生智慧。她把所有的学到的知识都融入到自己的演出中,不仅演唱技巧日益精进,表演也愈加成熟。
《打金枝》是马玉楼的代表作之一。曾经,马秋仙专程观看了马玉楼的《打金枝》后称赞不已:“大家都说你演得好,我特地来看看。”这一演出更让她声名鹊起。随着演技的不断打磨,马玉楼的名字也成为了剧团的招牌。
剧团的宣传海报上开始频繁出现马玉楼的名字,街头巷尾的照相馆也悬挂着她的剧照,观众们纷纷向她请教和求签。每到一个地方演出,总有观众争相与她合影,甚至有人会特地请她吃饭,以示尊敬。
她演绎的皇帝角色深得观众喜爱,甚至有些观众会专程赶来观看她的演出。一位中学老师甚至以马玉楼为题作诗,诗中对她的戏剧才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。
马玉楼的名气不仅仅局限在戏曲领域,她的家人也因此而名声大噪。即使面对一些来自异性的追求,马玉楼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专注与热爱。她始终知道,作为一名艺人,名声虽好,但更重要的还是坚守自己的本分与操守。
马玉楼在演艺生涯中收获了无数的荣誉与赞誉。1954年,她荣获太原市青年联合表彰大会优秀演员一等奖,并多次被评为剧团的优秀演员。京剧名家袁世海、川剧老艺术家邓渠如等也纷纷对她的演技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她不仅具备艺术潜力,且前途不可限量。
无论在陕西、河南等地巡演,还是在当地专家和媒体的高度评价下,马玉楼的表演始终都未曾被辜负。她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情,成就了一个个经典角色,也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。
发布于:山东省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