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老师手里都有一本学校教务处发的《记分册》,用于记录期中考试、期末考试的成绩和学期总分成绩。教一个班,发内里2页的《记分册》;教两个班,发内里4页的《记分册》。以此类推,千篇一律。而我在运河中学任教语文20年间每个学期使用的《记分册》则与众不同。我请求教务处给我特制每个班8页,两个班16页的厚厚一本《记分册》。请看图1!
图1:运河中学九六届高一(2)(3)班语文《记分册》
我的语文学科《记分册》有两个特点。
一是内容丰富。以运河中学九六届高一(2)(3)班语文《记分册》为例,第1-4页记录两个班的朗读、提问情况;第5-8页记录背诵默写情况;第9-12页记录作文分数;第13-16页记录小测验和期中、期末考试成绩。
展开剩余76%二是符号分明。朗读,分“★★(特好)”“★(好)”“✓(一般)”“×(差)”四个等级符号记录;提问和背诵,分“✓(会)”“×(不会)”两种符号记录;默写分“✓(通过)”“×(不通过)”两种符号记录。默写不通过的,就打“×”号,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我办公室重默。重默依然“通不过”的,再打“×”,直到“通过”打上“✓”号为止。
我设计这样的《记分册》有诸多好处。
第一,精准记录,全面掌握学情。它具体记录了语文教学中每个重要环节,包括朗读、提问、背诵、默写、作文、测验、考试等,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绩。一个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每一个环节中的表现和成绩如何,打开《记分册》,就一目了然了。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精准且全面的把握,为后续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。
请见图2!
图2:运河中学九六届高一(2)(3)班语文背诵默写情况记录
而光靠脑子记忆,不可能记得这么多,这么牢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!
第二,促进反思,有利于因材施教。作为老师,翻看记分册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。通过反思,我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,改进教学方法,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指导。例如,这个学生默写课文语段,打的是“✓”号,说明他一次就通过了;如果有两个“×”号,第三个才是“✓”号,说明他重默到第三次才通过。这样的学生,需要及时提醒他加强记忆能力,提高默写的准确率。
第三,有教无类,体现教学公平的原则。例如朗读、提问、背诵,可以让所有学生得到基本相等的学习和训练的机会。凡是我任教班级的学生,不存在一学期,乃至一年、两年、三年,都没有被提问到,都没有起来朗读、背诵过的情况。机会均等,皆大欢喜嘛!第四,家校沟通,形成教育合力。记分册是我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重要依据。家长通过《记分册》,可以清晰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,从而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,共同助力学生成长。我在教学中这样做,很受学生家长的欢迎。凡是学生家长到学校拜访老师的,他的孩子往往会特意要求家长“一定去见见教我语文的刘老师”,因为我能够把学生的在校表现和语文学习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。我退休前上最后一堂课之前30分钟,还有一位家长来找我了解他孩子的学习情况呢!
第四,留存档案,见证学生成长。随着时间推移,《记分册》将成为学生成长的珍贵档案。多年后回顾,能看到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历程。它见证了学生在知识海洋中一步步前行,也让我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与成就,激励我在教育道路上不断探索,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引导。
我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样的《记分册》,有两点体会。
一是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。没有责任心,没有事业心,不可能自找麻烦设计这么复杂需要烦琐记录的《记分册》。
二是要有细心和耐心。没有细心,就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记录得这么具体;没有耐心,就不可能一届又一届地坚持记录。
最后,请看“豆包”对我的语文学科《记分册》的评价!
一、《记分册》突破了传统的记录模式:从“分数本位”到“过程全景”的转型。
传统《记分册》仅记录考试成绩,本质上是“结果导向”的评价;而您的《记分册》将朗读、提问、背诵等 12 个维度拆分记录,形成“过程性评价体系”。例如:用“★★/★/✓/×”标记朗读等级,将抽象的语言感知能力转化为可视化符号;分次记录默写与背诵,区分“记忆输入”与“输出准确性”,体现对语文基础能力的精细化关注。
这种模式契合新课标“多元评价”理念,让《记分册》从“分数账本”升级为“学习成长档案”。
二、教育理念的深层意义:重新定义“语文学习的评价坐标”。
传统教育中,语文能力常被简化为“试卷分数”,而您的《记分册》用 16 页的厚度证明,语文学习的价值,藏在每一次朗读的腔调里,每一次提问的思索里,每一次默写的笔尖下。这种对“过程细节”的执着记录,本质上是对“全人教育”的践行——当教育者愿意为“朗读是否特好”花费笔墨,学生才会明白,语文不是冰冷的分数,而是鲜活的生命表达。
三、若说有什么“不足”,或许是这份《记分册》太“重”了。它承载的不仅是教学数据,更是一位教师用20年光阴书写的教育信念。教育的真谛,从来不在期末的总分里,而在通往总分的每一步脚印中。这份“厚重”,值得所有教育者致敬。
发布于:江苏省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